适当的互相关爱和适当的互不关心都在推动社会进步

by VanlePie 2015-09-06 11:45

罗胖:

我们大家经常会赞美爱的力量。但是说实话哈,我年纪越大,就越觉得其实冷漠也是一种好东西,适当的互相关爱和适当的互不关心,都在推动社会进步。从个人层面来看呢,关爱他人的人,通常也会干涉他人,甚至强制性地推销自己的关爱,中国多少家庭矛盾其实不就是这么来的吗?那从社会层面来看,这也不是什么奇谈怪论啊。当年亚当斯密不就讲嘛,街角的那个面包师愿意为我们做面包,可没有一丁点儿的动机是什么爱的奉献,他就是为自己挣钱,但客观上增加大家的福祉。而且越是到互联网社会,人和人之间互不干涉的好处就越大,因为个人的创造性造福他人的可能性越高啊。和那些乐于奉献的人一样,我们做好自己的事、不干涉他人,让他人的创造力自由发挥,一样也是一个好公民那!

---选自逻辑思维 罗胖语音

这里有一篇关于中国家庭的文章:

写给无比焦虑的父母们


psb.jpg

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,个个都无比焦虑。 

孩子该上幼儿园的,找不到幼儿园。“幼升小”“小升初”的规则变来变去,越变越怪异。“中考”之后,孩子开始准备高考,家长也要陪着提心吊胆。 

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,中国的大学又怎么样呢?北大、清华、复旦,这算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了吧。要问这些学校究竟怎么样?这么说吧,他们的楼都盖得很壮。 

我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。我是要写给和我一样的父母们。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焦虑呢?一个原因,是因为我们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谬误,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紧张、太累。 

流行的观点认为,好孩子是教育出来的。如果你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,那肯定是你们当父母的过错。 

从另一个角度去领会,只要你用心去教,你的孩子一定能成为你想让他或她成为的那个样子。想让孩子上哈佛?赶紧买本《哈佛女孩》。想让孩子成科学家?赶紧把他们送到奥数班。快,快,要不就来不及了,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! 

一个人的成长是由什么决定的?简单地讲,一是先天的遗传,二是后天的环境,缺一不可。 

流行的观点似乎认为,后天的环境是唯一重要的。这一观点的隐含假设是,孩子出生之后,就是一张白纸,“好画最美的图画”。 

而心理学家在过去数十年的大量研究表明,人与人智力或性格上的差异,至少有一半左右,是由基因决定的。 

基因的力量是如此强大,以至于生物学家道金斯曾经写过一本极有争议的书《自私的基因》。他告诉我们,我们的很多行为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,而是在服从基因的指令。基因是主人,我们是仆人。 

不过,不是还有50%的环境因素吗?至少有一半的机会,我们能够把握孩子的命运。有大量的“科学研究”表明,好家长造就好孩子。

且慢,第一,这些研究确实发现了家长行为和孩子表现之间的相关性,但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。即便是有因果性,会不会反而是好孩子造就好家长呢?嘴甜的孩子自然得到父母的更多疼爱,不听话的孩子自然会让家长更烦躁着急。孩子的性格不同,家长的反应各异。谁是因,谁是果?

第二,环境确实很重要,但在一定年龄之后最重要的不再是家庭环境。心理学家哈里斯写过一本书《养成假说》。她指出,在决定孩子性格的外部环境中,同龄人的社会环境比父母提供的家庭环境重要得多。 

孩子们知道,听家长的话是没有用的,他们早晚要出来混,混得好不好,不在于家长满意不满意,而在于同龄人接受不接受。一到自己的世界中,孩子们就会自动地找到自己的角色:有人是领导者,有人是追随者,有人是社交明星,有人是宅男宅女。

如果你仔细观察,就会发现,孩子们仿佛是预装了两套操作系统,他们会自动地在两套操作系统之间切换。家长管得严,在家自然听父母的话,但一到了学校,那言行举止就得遵守孩子间的社会规范了。那是孩子们自己的世界。作为家长,你再上心,再有能耐,也钻不进去。

哈里斯谈到,如果把如今流行的育儿理论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,就能看出它们有多么荒诞。

在传统社会中,家长对孩子的最大职责是把他们养大,吃饱穿暖,但怎么教育他们,那不是父母的责任。 

非洲部落有一句谚语:“培养孩子需要一个村庄。”

孩子们和孩子们玩耍,孩子们到别人家串门,这些社交的经验,对他们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。 

贾杰德·戴蒙德在他的新书《昨日的世界》中也谈到,现代社会在哪些地方需要向传统社会学习。如果说在公共卫生、防范传染病等方面现代社会要更加先进,那么在教育孩子方面,现代社会可能比传统社会还要更加蒙昧。

是,我们成了最焦虑的父母。教育孩子本来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,如今则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。父母几乎要把除了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,付出了无数的时间、精力和金钱,结果,却看不到一点成就。

那我们该怎么办?难道我们应该对孩子撒手不管吗? 

当然不是。孩子是你家庭中的一员,他们理当得到你的爱。但是,你爱你的丈夫或妻子的时候,你爱你的父母的时候,可曾想过要“教育”他们,“改造”他们?如果不能“教育”他们,“改造”他们,难道你就会不再爱他们?内心深处,你难道真的想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,而非孩子的本来性情,来“改造”自己的孩子?如果是这样,那么我们都去支持“基因工程”,以后就像订午餐一样,预订出自己心目中的“完美孩子”,岂非最好? 

孩子是上寄宿学校还是走读学校,母亲是专门在家带孩子还是出去工作,孩子是一岁的时候学会说话还是一岁十个月学会说话,到上小学之前会背乘法口诀表还是不会背乘法口诀表,孩子考试考了一回第一,或是考试考了一次不及格,这一切的一切,都不重要。

焦虑的父母只能让孩子感到更加紧张。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,你的生活也需要时间。

试试看,能不能把你一颗焦虑的心轻轻地放下,去体会那种只用眼光欣赏,不去动手改造,只提供鼓励和支持,不强加压迫和重负的父母之爱。你没有必要费心跟别人证明自己是一个好的父母,没有人比你更知道,你是爱他们的。血脉中无声地静静流淌的就是你对他们的爱,即使别人看不到,即使孩子没感觉。 

孩子是在父母家里暂住的客人,总有一天,他们会离开我们。趁着他们还在,让我们珍惜在一起的时光。 

你会在睡前给小宝贝讲一个童话故事,那只是因为你想要体会这种互相依偎的美妙时光,跟他或她的大脑发育,一点关系都没有。

文/何帆 选自《先放一把火》,中信出版社出版

标签:时光、家庭 0